您好,欢迎来到有书房!

《滕王阁序》之后还有《滕王阁诗》

分类:知识大全作者:砚冰坚 发布时间:2025-07-18 16:07:40阅读:220 属地:未知

引言: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相信《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很多人在高中的课文中都学过。《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江西滕王阁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世称“西江第一楼”。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滕王阁因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王勃是中国唐代文学家和诗人,字子安, 绛州龙门人, 隋末思想家王通之孙、泽州长史王福畤之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滕王阁序》开篇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点明南昌地区的历史地位,“豫章故郡”指汉代设立的豫章郡,属江西地区古称;“洪都新府”指唐代南昌地区作为洪州都督府所在地,突出唐代南昌地区行政地位的提升;通过“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展现南昌地区地理位置的战略地位;‌‌用“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即彰显南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辈出;通过“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突显建滕王阁的恢弘气势,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之美;通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展现了当时宴会的盛况;通过从“四美具,二难并”的将宴会欢愉之况转向“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时空浩渺感悟;通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自身漂泊之苦楚;通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达逆境中的昂扬斗志;‌‌‌‌通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展现豁达的时空观,全文表露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了一幅完美的画卷,描绘了落日余晖与孤鹜齐飞的壮丽景象,以及秋水与长天相接的辽阔意境。想象一下,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鹜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远远望去,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这是多么优美的景色啊。 据说是作者袭用了南朝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创作出来的,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景色描写之一,让人回味无穷,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据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后,决定在重阳节这一天邀请文人雅士们举行一场称颂滕王阁的宴会,想借机展现他女婿的文采,并让他女婿提前写好文章,准备在这场宴会上一鸣惊人。在重阳这一天,王勃刚好路过此地,便前去拜见阎伯屿,阎都督也早闻他的名气,便请王勃一起去参加了宴会。宴会开始后,阎伯屿让到场的宾客写序文,大家都知道阎都督的意思,所以都一一谢辞了,但是王勃没有拒绝,然后就写出了名扬千古的《滕王阁序》,辞藻华丽,韵律优美,让众多的宾客都惊讶和赞美。


王勃写下《滕王阁序》后,又继续写序诗,这就是《滕王阁诗》,全诗如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只有56个字,整体概括了《滕王阁序》的内容,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笔意纵横,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双壁同辉,相得益彰。可能是天妒英才,在宴会结束后,王勃南行渡海时遭遇风浪,不幸溺水而亡,年仅27岁,因此《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也成为了他个人的千古绝唱。


很多人确实不知道的,在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的后面,还有一首精彩绝伦的《滕王阁诗》,只不过在被选入教材的时候,这首诗被裁掉了,导致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存在。至于被裁掉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中心思想不一致。《滕王阁序》展现南昌地区的人文地理和滕王阁宴会盛况,而《滕王阁诗》则侧重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有人说是文体不一致,一个是骈文,一个是诗。另外就是教材编写历来有删减的惯例,可能是教材选录时可能更注重序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还有教学实用性考量,序文本身篇幅长、典故多、背诵难度大,若附加诗歌会进一步增加学生负担,但是我觉得差不了这一首诗,而且该诗本身艺术价值极高,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保留的,这么重要的诗,教材里怎么可以没有呢!


声明:本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声明:本站仅提供内容存储、展示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虚假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联系本站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联系
我们

平台负责人邮箱
282271588@qq.com

关注
公众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下载
安卓版

下载安卓版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