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早稻产量放卫星
来源:历史上的今天编辑:历史上的今天
看稻子长得如此“稠密”,孩子们就像站在沙发上
据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
“湖北省麻城县的早稻生产又放异彩。根据湖北省、黄冈专 区和麻城县三级早稻高产验收团联合查验证实,这个县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一点零一六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惊人纪录, 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省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及本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先后创造的早稻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三千斤 、塘泥一千担、陈砖土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过磷酸钙八十斤、水粪肥六十担、豆饼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结合犁地分层施用的,作到了层层有肥。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蔸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稻禾上面滚动, 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禾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促使这块田高产的主要措施,是逐渐明确的,开始时,人们对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着一些疑虑,所以只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较少,密植只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后约一个月, 各地小麦高产奇迹不断出现,亩产达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处, 这对培育这块试验田的人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说:‘小麦能亩产五千多斤,水稻为什么不能亩产万多斤呢?’他们决心搞亩产万斤以上高额丰产试验,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加 深耕层、施足肥料、加大密度。这时,秧苗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 但他们仍毅然把这些秧苗拔起来,又进行了一犁、一耙、一耖( 将土整细碎),使耕层深达一尺,并且增施了肥料,然后,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几亩田的秧,一起植到这块田里,形成为蔸数难 分的高度密植,因为苗长得极密,根本无法下田,给田间管理带 来了许多困难,但人们用集体智慧战胜了它。例如,要追肥,但 肥料却怎么也下不到泥里去,他们就想法在田的四周开沟,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里去。他们还采用打撑的办法防止倒状,并且不断地向干旱作了斗争。”
免责声明:“历史上的今天”的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更多+
- 1鄱阳湖之战
- 2清朝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诞辰
- 3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出生
- 4库尔姆战役爆发
- 5檀香山(火奴鲁鲁)建成
- 6荷兰化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霍夫出生
- 7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出生
- 8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去世
- 9日本与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
- 10北伐军取得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 11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被害
- 12中共党员杨殷被秘密杀害 年仅37岁
- 13“股神”沃伦·巴菲特出生
- 14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遭到惨败
- 15物理学家汤姆生在英格兰剑桥逝世
- 16北非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爆发
- 17中国初步统计在抗战中的伤亡人数
- 18富勒设计出离奇的新式圆屋顶
- 19北京市青年志愿者出发去黑龙江
- 20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 21太平天国领袖李秀成的宝剑重归祖国
- 22华盛顿与莫斯科间的热线开始通话
- 23华语流行男歌手光良出生
- 24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举行 修改宪法取消“四大”
- 25伊朗总统拉贾伊被炸身亡
- 26苏联发射核动力海洋监视卫星
- 27中国台湾男歌手、苏打绿乐团主唱吴青峰出生
- 28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 29史学家钱穆在台北逝世
- 30我国开始全面清理“三角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