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台
来源:历史上的今天编辑:历史上的今天
机器人在实施手术
1997年5月8日记者在海军医院神外病房看到,9岁男孩李志鹏语言流利,行走自如,难相信三天前他刚刚被施行脑部肿瘤手术。这就是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创造的奇迹。
5月5日下午,由海军总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医用机器人,在两名医生和一名计算机专家的共同指令下首次完成立体定向颅咽管瘤内放射治疗术,从而掀开我国医用外科机器人前沿课题新的一页。
据了解,立体定向手术是目前流行于发达国家的先进脑部手术方式。过程是在病人头上安装一个立体定向仪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CT妇描,定靶点,穿刺病灶,用药或用物理办法破坏病灶或毁损病灶,不用开颅,不用全麻,没有并发症。适用于脑深部的、体积较小的如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胶质瘤、转移肿瘤等多种肿瘤。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其它不适合开颅的脑出血、脑异物、脑内病变活检、脑脓肿排空、功能性神外疾病(帕金森氏症等)等病症,1987年海军总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此种手术后至今已有1500名病人得到治疗,具体操作是一直由医生亲手进行的。
至于此次启用机器人替代医生手工操作的原因,该医院神外中心医生认为是基于四个考虑:一是机器人定位更加精确,减少人为误差;二是可以代替医务人员进行有损害的操作,如注入放射性同位素;三是机器人定位时间短、定位精、创伤小;四是机器人可以预模拟手术操作、选择最佳入路手术方案等。他说,国际上少数发达国家从90年代开始致力于研究医用外科机器人,目前仅有美、日、法等国家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过程情景可谓令人叹为观止。以李志鹏为例,他患颅咽管瘤全麻开颅手术后三年复发,瘤体达3x3x2.5厘米。而此次来京进行手术的步骤是先进行CT扫描定位后,将片子放入扫描仪输入计算机,确定靶点三维坐标,医生将颅骨钻一个直径2。5毫米骨口,机器人在计算程序控制下,用机械手将穿刺针刺入靶点,瘤液流出,医生用注射器通过穿刺针抽出21毫升瘤液,然后机器人将放射性同位素磷--32(以缓慢杀死瘤壁细胞彻底治愈此病)1。2个毫居里注入瘤腔内,而后机器人拔出穿刺针,医生包扎伤口。手术过程仅用45分钟。病人李志鹏走出手术室,头痛、高颅压同时即缓解,视力恢复正常。两个小时后,李志鹏即进食了牛奶,没有任何并发症。
专家预测,医用外科机器人研究和使用不仅将在手术部位精确定位、手术减小损伤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技术变革,且将改变常规医疗外科的概念。
据透露,我国目前这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仍在进一步完善,适当时候将全面推广使用于临床。
术后第三天,李志鹏语言流利
免责声明:“历史上的今天”的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更多+
- 1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三世诞生
- 2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解散议会(“短期国会”)
- 3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出生
- 4法国喜剧作家拉比什出生
- 5马克思诞辰
- 6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逝世
- 7波兰小说家显克维支出生
- 8德国数学家、现代函数概念的定义者狄利克雷去世
- 9美国南北战争:莽原之役爆发
- 10美国早期的调查性记者内莉·布莱诞生
- 11张之洞发表《劝学篇》
- 12藏兵与入侵英军在江孜激战
- 13俄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峡覆没
- 14台湾原住民泰雅族发起抗日的枕头山事件
- 15孙中山成立“革命公司”
- 16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 17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 18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 19临城火车大劫案
- 20每年5月5日是韩国的儿童节
- 21黄埔军校正式开学
- 22冯玉祥出师潼关,直系军阀覆没
- 23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 24中共中央通电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 25纳粹德国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死于盟军空袭
- 26重庆临时政府还都南京
- 27日本男孩节被正式定为日本的国家法定节日
- 28普密蓬·阿杜德加冕 成为曼谷王朝第九位君主
- 29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 30德国政治家路德维希·艾哈德逝世